猎头产业“怪现状”

耗时一个月,B2B圈采访了猎聘网、猎上网、科锐国际、锐仕方达等猎头产业头部公司。接下来,将陆续推出一系列实锤报道。

很难想象,一个正式员工加一个实习生,就能撑起一个公司,每年营收几十或上百万,这并非孤例,而是猎头公司的一个独有且普遍的现象。

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我国有2.67万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其中95%是以上述“小作坊”的形式存在。

不过,这种“小富即安”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挺好。2、3人的公司,每年营收几十或几百万,就能过得舒舒服服。如果扩张到近百人,就要过亿营收才能养得活这些人。不仅徒增压力,规模增长还不一定带得来利润增长,对于他们来说,何苦呢?还不如老老实实增加自己的单产。

然而,每个猎头顾问都有自己的业绩极限,增加单产又谈何容易。难怪有人说,猎头这行就是“赌命”,活多久决定了回报率有多高。

猎头这个职业在中国已近存在了20多年,不过一直蒙着一层神秘面纱。其实,它在本质上,和律师、记者非常相像——非常依赖人,以及非常难以标准化。

拿记者来说,由于整个链条很短,想选题、联系采访对象、采访、写稿,一个人就可以搞的定,而且不会有媒体要求说,只要求记者会其中的一个环节就可以了。猎头也是这样,要求人人是“360度猎头”,从客户BD、人才寻访、面试、回访、到背景调查,一个人就可以完成闭环。

记者在积累够能力和人脉之后,可以出去自己做个自媒体。猎头也这样,等客户资源和能力原始积累完毕,就可以另立山头了。他们心里很明白,对于客户方来说,重要的不是哪个公司服务他们,而是用哪个猎头的服务。

“幼小时,靠着你。长大了,另立山头。”这句话一语道破猎头公司“长不大”的发展桎梏。

如今,有些公司正尝试突破这一桎梏。

锐仕方达创始人黄小平是想通过,让猎头和公司成为共同利益体的办法,解决猎头积累够资源我就走人的问题。他提出了“CPM合伙人”的概念,简单来说,在锐仕方达总公司任职一年,且业绩年回款达到80-100万元、得到股东认可的人,就能成为公司合伙人。之后,由合伙人和公司五五出资、四六分股,成立新公司。最终,多劳多得,实现阿米巴式裂变。

同样是猎头公司,“猎头第一股”科锐国际的做法是,培养了1000个全职猎头,用利润的一部分用作给猎头做培训的资金,还用分股权、塑文化的方式留住人才。

猎聘网最初也是从猎头公司起步,但是创始人戴科彬逐渐发现,即便公司再壮大,也无法管理几十万猎头,还不如做一个撮合平台,一头连接中高端人才,一头连接猎头,打包起来共同为公司服务。

和猎聘网类似,猎上网同样通过做平台的方式变革猎头产业。不同的是,猎聘网是类京东模式,除了连接猎头公司,也有“自营”猎头,而猎上网则是类阿里模式的纯平台。

具体来说,他们是如何变革传统的猎头产业的?又能真正突破猎头公司长不大的桎梏吗?关注接下来B2B圈接下来猎头产业专题报道。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