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职业猎头、搬运工……“百变”扶贫县长的变与不变

“既然选择奔赴脱贫攻坚的‘战场’,纵使扶贫路上千难万难,也要想尽办法去克服。”广州市南沙区扶贫干部荆茂团坚定地说道,此生最难忘的记忆,发生在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这片土地上。
2017年3月,脱下军装转业至南沙区城管局仅73天的荆茂团,被选派至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在开展脱贫攻坚、对口帮扶、扶贫协作工作过程中,荆茂团时而成为“销售员”,为农民拓宽销路推动优质黔货出山;时而成为“职业猎头”,主动匹配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时而成为“卫生监督员”,用小手拉大手进行环境整治转变村民卫生意识;时而又成为“搬运工”,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孩子们送来校服、送上热水器……近三年的时间,荆茂团始终奋战在脱贫攻坚最前线,成为当地老百姓心中的“百变县长”。
而这期间,唯一不变的,是荆茂团的为民情怀。虽不着戎装,能吃苦、能战斗的军人品格不能丢。虽身处异地,不怕累、不惧难的干部情怀不能忘。荆茂团以“变”与“不变”践行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使命与担当。
变:黔货出山的“销售员”
三年时间练就“厚脸皮”
“一边有着独特的气候优势和当地种植能手,一边是强有力的销售团队和广阔的销售市场,黔货出山欠缺的仅仅是一座沟通的桥梁。”荆茂团在分析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中意识到,自己应主动承担起“桥梁”这一角色。
“共建扶贫蔬菜种植基地,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就是由荆茂团推动、不久前落地的扶贫产业项目,他告诉记者,帮村民实现增收,关键还是要结合当地所需、当地所长。竹坪村是贵定县22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森林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当地群众是种植蔬菜能手;而广州南沙现代农业产业集团公司主营现代农业产业、供港澳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物流等,两地优势互补,很快就达成了产销合作协议。“共建基地主要种植适销对路的白萝卜,基地建设覆盖48户202人,其中贫困户18户27人。”说起蔬菜种植基地建设进展,荆茂团滔滔不绝。
事实上,在到贵定县参与扶贫工作之前,荆茂团对于做生意几乎是一窍不通。“这三年的时间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做生意。”荆茂团笑着说,为了帮村民打通黔货出山的通道,自己“脸皮越来越厚”,搭建起南沙“黔掌柜”线上商城、农特公司的消费扶贫微信商城、南沙中心市场贵定县农特产品销售中心、南沙景区贵州特产展销点等线上线下多个销售平台,为“黔货”走向粤港澳大湾区打下基础。
变:百姓找工的 “职业猎头”
主动匹配就业岗位“拔穷根”
12月10日晚上9点许,吃罢晚饭的荆茂团不放心新沿村“扶贫车间”的施工进展,他披上外套往20几公里外的盘江镇新沿村赶。“这是和老百姓就业息息相关的项目,不到现场看一眼不安心。”前往盘江镇新沿村的路上,只有零星的灯光陪着荆茂团,挂职以来,他早已习惯了这样忙碌的工作节奏。
在盘江镇新沿村“扶贫车间”建设现场,一栋3层高、建筑面积2630.44平方米的建筑已顺利封顶。“早一天建好,易地搬迁的村民就能早点在家门口工作。”扶贫车间对面,是落成不久的安置区,扶贫车间建成后将引进企业入驻,有望解决1000多户安置村民的就业问题。
引进来,走出去。荆茂团坚信“扶贫先扶志,就业拔穷根”,他在开展协作培训、转移输出、联合招聘等方面苦下功夫。在荆茂团促成下,2019年7月,贵定县中等职业学校首批59名学生踏上前往广州市南沙区美的华凌冰箱公司实习就业之路,该批学生中的19名贫困学生,在稳定就业3个月后,除工资之外,还可以拿到每人每月1380元的社保补贴。
变:落后山村的“卫生监督员”
小手拉大手给贫困村治痛点
“孩子们,快过来快过来,荆伯伯来了!”听见荆茂团的声音,正在荷花池边玩耍的孩子一拥而上。只见荆茂团熟络地和孩子们唠着家常,询问孩子们近期成绩情况,叮嘱孩子们保持环境整洁。
独特的飞瀑景观、秀美的荷花池……沿着贵定县沿山镇杨柳村一路前行,荆茂团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杨柳村的改变,一点都不夸张。”荆茂团告诉记者,杨柳村有6个自然寨,建档立卡贫困户132户593人。由于经济、文化落后,村居环境卫生一直是杨柳村的“痛点”,曾被贵定县委、县政府通报4次。
面对这样一个深度贫困村,如何开展环境整治改变村民的卫生意识成了荆茂团挂点杨柳村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我找来杨柳小学校长罗永华,商量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当卫生监督员,督促家长搞卫生整治。”荆茂团和罗永华说干就干,打出了“小手拉大手,拉出新杨柳”这一口号。在孩子们的带动下,寨子里的村民纷纷拿起工具,自发打扫院落、清洁街道。村民家中从此前的“脏得没办法”到家中物品收拾得干净整洁,村里的街巷从牲畜粪便“满地都是”到不再有卫生死角。
变:社会资源的“搬运工”
找来2吨布料给孩子做校服
“你看,孩子们穿上校服多精神!”看到贫困村的孩子们穿上整齐划一的新校服,荆茂团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这些山里的孩子们时,他们大多身上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逼近零下的天气里,还有孩子的衣服正前面敞着一道大大的口子,肚皮不时露在外面。看到这一幕,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在部队历练了27年的荆茂团差点没忍住眼眶中打转的泪水。
让孩子们穿上漂漂亮亮的校服,这是荆茂团给自己下的任务。他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厚着脸皮”要来了两吨布料,有了原料,去哪加工?荆茂团拿出手机通讯录一个个翻找,终于找到了一家愿意以成本价给孩子们加工校服的服装生产企业,他将另一位朋友捐赠的10万元作为加工费用给了这家服装生产企业,将2吨布做成了2059套校服,改写了5所学校没有校服的历史。
在这三年里,像这样“折腾”的事情荆茂团还做了很多。他带着南沙区贵定扶贫工作队给杨柳小学捐赠5架古筝,还为他们邀请到了免费教授古筝的老师。他翻开手机里的照片告诉记者,挂职的这三年间,他时不时就会翻开最初的照片看看,这些照片激励着他为孩子们再多做点事。
不变:坚持为民初心不变
“不能给当地添麻烦”
三年的时间,荆茂团的足迹遍布贵定县1631平方公里95个村落。刚到贵定的时候,军人出身的荆茂团走路极快,普通人要“追着跑”才能跟上。后来,因为长期走山路,荆茂团的膝盖磨损过度, 双腿还陆续出现了静脉曲张、水肿等情况,他遵医嘱戴上护膝,只是为“不拖后腿”走更远的路。
既要下田头,也要守案头。荆茂团的案头上满是迎考材料,报告、台账、总结……厚厚的文件堆满了桌面,每一份材料他都要反复确认。东西部扶贫协作“国考”是荆茂团挂职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国考”工作顺利进行,他几乎每天都带着团队工作到凌晨,累了就直接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下。“已经好几天没回过宿舍了。”荆茂团希望自己离开贵定的时候,不留遗憾。
硬汉子也有柔情细腻时。在荆茂团的办公抽屉里,有一个他留存了三年的文件袋,这是他的“回忆录”。记者看到,文件袋中装满了大大小小的票据。荆茂团拿出一沓高铁票,这都是他妻子往返广州和贵定的高铁票。因为工作原因,荆茂团往往没时间回家,妻子就自己买票来贵定看望他。“这只是一部分,过去三年妻子来看望我时留下的。”记者仔细数了一下,车票至少有20多张。
文件袋里还有各式各样的票据,荆茂团每拿出一张票据,都能清楚地说出具体用途。这三年,荆茂团对自己和南沙的其他扶贫干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咱是来帮忙的,不能给南沙丢人,更不能给当地添麻烦。在脱贫攻坚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荆茂团看到帮扶村的变化和群众脸上的笑容,庆幸自己一路与他们一起奋斗拼搏。今年,他还被评为“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组织给了我这份荣誉,我会更加恪尽职守,做好自己份内工作”。荆茂团坚定地说。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