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的热词,“数字经济”算一个。近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简称《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涵盖数字领域重点人才队伍、培育平台、发展机制和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推出了16条硬核措施。据潮新闻记者观察,这16条为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供有力人才保障的措施,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海淀街头“人才是海淀最美的风景”宣传标语
这些措施,到底对全国各地培育数字人才带来哪些启示?为此,潮新闻记者在北京采访了三位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经咨询区域经济处原处长、浙报智库北京研究院执行院长洪振斌,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政府经济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汪彬,浙江省新时代京浙人才协同发展中心主任王一。
启示之一:数字技能人才同样重要
在浙报智库北京研究院执行院长洪振斌看来,北京的这一《方案》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展开,计划用3年时间,重点是加强数字领域重点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四类数字领域人才队伍,包括数字战略科学家、数字领军人才、数字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这凸显了北京市对数字经济相关供应链、产业链、人才链的重视,梯队层次明显。”他说,“特别是加快培养四类数字领域人才队伍中的数字技能人才,说明北京充分考虑到了相关人才链中的所有要素。”
何谓“数字技能人才”?
与大家较为熟知的程序员不同,从事数字设备和软件的应用、操作、测试、维护及其他辅助性作业的人员,都属于数字技能人才。“数字技能人才的范围之广,可能超过大部分人的认知。”洪振斌认为,“比如以带货主播为代表的互联网营销师,专门寻找网络系统安全漏洞的信息安全测试员,还有熟练使用ChatGPT等工具的人工智能训练师……”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与全国各地相比,北京具备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因而并不缺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公开资料表明,全国近1/2的最好学科,1/2的“两院”院士,1/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超过50%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和大量独角兽企业,都汇聚在北京。
“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洪振斌表示,“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数字化驱动是一种必要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技能人才进入刚需时代。”
启示之二:本科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
数字经济是北京经济发展的招牌之一。据北京市统计局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7.8%(按现价计算),高于全市GDP增速2.4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6成。
数据还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市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企业9020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20%,较上年同期增加403家。
“这样的发展速度,数字人才的培养速度得‘超前’才能匹配。”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政府经济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汪彬这样认为。
为此,北京提出了“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的部分硬核措施是:建设一批数字领域“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提升首都急需紧缺领域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能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依托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通过支持承担重大任务培育和造就一批一流数字人才。
对于《方案》,汪彬说印象深刻的是:北京“面向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提高全市不同类型专业大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这样的数字领域人才培养力度,真的够大够‘硬’!”汪彬表示。
而在具体高校专业设置上,北京市教委已经在公布《方案》的发布会上表示,支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新增设“数字经济”专业,继续推进相关高校做好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建设。
汪彬还指出,需要点赞的是:北京市还引导职业学校紧密对接首都功能定位和高精尖产业需求,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专业,积极申报增设区块链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应用等数字领域相关专业。
而在这一点上,北京也已经付诸行动。2024年,北京职业教育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应用、区块链技术应用等数字技能相关专业22个。目前,高职数字技能相关专业布点137个,约占总数的21.1%;中职数字技能相关专业布点109个,约占总数的19.1%。
启示之三:不拘一格支持数字人才流动
作为长期关注北京与浙江之间人才交流互动的专家,浙江省新时代京浙人才协同发展中心主任王一指出,《方案》对数字人才流动的支持在政策上有大突破。
他认为,各种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人才要素通畅有序的流动最为重要,最能为社会带来活力与创新。区域间要实现协同发展首先是人才要素的协同。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下,以切实可行的人才政策进行有效引导必不可少。
“对接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鼓励数字人才在京津冀三地流动。支持各区制定出台精准有效的数字人才支持政策,引导优秀数字人才向重点企业流动,畅通企业数字人才向高校流动渠道。”王一认为,“这样的政策,无疑对实现北京各区之间、企业与高校之间乃至京津冀之间人才流动畅通无阻,能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据了解,北京各区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特色化”较为明显。今年上半年,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统计数据表明:海淀已集聚上千家人工智能企业,1-5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收入增长18.5%;经开区率先建成3000P高性能公共算力中心;朝阳互联网3.0产业领跑全市,核心产业收入均超2000亿元;东城积极推进文旅数字化;昌平落地小米、新华三智能工厂,核心产业收入达千亿元;西城加快建设“马连道中国数据街”,1-5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收入增长25.3%;另外,石景山、丰台、平谷、通州、密云、门头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收入均保持10%以上的较快增长。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北京市不拘一格支持数字人才流动,对于其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数字素养和专业水平,必将带来正向集聚效应。”王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