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尤其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引领作用。近日,在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高素质人才引育专场)上,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人大代表齐聚一堂,从人工智能到低空经济、从电子信息到生物医药,来自不同领域的参会嘉宾聚焦广东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脉,共同剖析人才培养的深层脉络,为广东人才引育“把脉开方”。
围绕“高素质人才引育”这一主题,会前,省人大牵头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围绕“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低空经济、电子信息等领域开展高素质人才引育专题调研。
据介绍,广东深入开展“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截至今年7月底,共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来粤就业创业,提前实现揽才目标。粤港澳联合引才聚才用才机制进一步完善,8019名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便利执业。加大高技能人才供给,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出台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若干意见,建有348个产业学院,本科生培养规模超21.4万人。
如何进一步夯实人才底座、加速人才强省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分享了南方科技大学的做法。他认为,从引到育,必须进一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能力,才能掌握人才攻坚战的主动权。
薛其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全国人大代表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在校内,围绕碳中和、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战略领域,我们部署了校级的十大科研平台,每个平台都由院士领衔,赋予这些院长人、财、物、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和人才举荐权,充分激活和释放一流人才的科研能量和潜力。
如何才能让人才更好流动?有代表建议,需要进一步推进跨体制人才流动融合,打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突破体制内外的人才机制障碍。
袁玉宇
全国人大代表 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现在我们非常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创业,其实也可以鼓励创新型企业有经验的研究人员或者有产业开发经验的科研管理者,以全职或兼职方式到科研院所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打通人才、资源、成果共享通道,真正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企业、院所、平台都可以使用”。
有代表认为,目前高校产教联合育才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突破,学校场地、设备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机制较为缺失,建议加强校企合作项目对接引导和成效评价,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联合育才。
罗 丹
全国人大代表、顺德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
引育人才要更看重实际工作成效和未来发展空间。建议进一步深化人才评价改革,落实“破四唯”要求,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市场化、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设立关键岗位,匹配相应业绩要求,待遇跟着岗位走。
面对专家学者和企业的建言,相关部门负责人以精准施策的路线图作出回应。
杜敏琪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国家部署,深入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进一步强化工学一体、产教融合,特别是强化重点产业高技能人才要素保障。我们将以“万企进百校”为抓手,结合广东产业人才的需求和高校优势专业的布局,精准实施N城联动招聘。
冯 伟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积极引导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常态化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项目攻关等工作,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领域转化和应用,着力破解产业堵点难点问题,形成更加紧密的产教双向赋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