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的“源头活水”不断汇入文旅产业

近日,安徽省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相关部门,组织26家文旅企业与本地4所高校开展了一场务实高效的人才对接活动。通过当面交流的座谈会和精准匹配的招聘环节,企业与高校深入沟通人才需求与培养方向,最终促成300余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这场“政校企”协同发力的实践,为化解文旅产业人才困境提供了有益探索。

  文旅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人才是核心支撑,但现实中不少企业面临着“引才难、育才难、留才难”的问题。六安市的尝试清晰地揭示:破解困局,政府必须主动担当,成为打通人才供需堵点的关键力量,通过搭建实效平台,真正实现人才培育与产业需求对接。

  政府的首要着力点在于消除信息梗阻。文旅、人社、教育等职能部门需打破壁垒、协同作战,建立动态化、制度化的人才需求传导网络。要深入产业一线,精准捕捉如智慧景区运维、文化创意设计、新媒体营销等关键岗位的实时缺口,同时将这些市场信号高效传递至教育端口,推动高校适时优化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如开设数字文旅运营、本土文化创新应用等课程,探索新兴领域。唯有让教育供给精准对接产业脉搏,才能摆脱“所学非所用”的窘境。

  政府的核心作为在于催化产教实质融合。人才对接不能停留于“一面之缘”,必须促成校企“长线联姻”。要大力倡导并落地订单式协同育人、共建共享型实践基地等深度模式。鼓励企业将真实项目案例、亟待攻克的技术课题引入校园课堂和实验室,让学生在求学阶段就能直面产业前沿,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本领。在人才选拔环节,应旗帜鲜明地树立“能力导向”,充分认可学生的实践成果、项目经验、技能竞赛表现等“硬实力”,让“能干事”成为首要标准,大幅压缩毕业生适应岗位的周期。

  政府的深远谋划在于培育留才育才的沃土。引才仅是开端,留住、用好方为根本,需统筹协调为人才扎根营造优良生态:一方面,要完善针对文旅人才的专项支持体系,在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保障、增强人才对本土文化(如红色资源、生态禀赋)的认同感上给予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要全力驱动产业自身的提质升级——当智慧化沉浸式体验、高品质康养研学、精细化服务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当“极致服务”成为地域文旅的金字招牌,产业本身的蓬勃活力和广阔前景将成为吸附并留住人才最强大、最持久的“引力场”,从源头上解决“育人栽树、他人摘果”的难题。

  唯有让人才的“源头活水”不断地汇入文旅产业的“发展江河”,支柱产业才能根深蒂固,民生产业方能泽被四方,幸福产业终将温暖人心。这既是撬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钥,也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坚实基石。 

相关产品

评论